一.面條市場:品類細分及成長趨勢
我國市面上以小麥面粉為主要原料的面條種類大致可分為三種:掛面、半干面和鮮面。
掛面面條經過烘房干燥處理,含水量一般低于13.0%,最大優(yōu)點就是易存儲,食用方便。掛面市場量經歷逐年提升之后自2020年起呈現(xiàn)下滑態(tài)勢。
半干面含水量介于掛面和鮮面條之間,以“拉面說”、“白象”、“味千”為代表,主打“一人食”市場,易保質儲存,在國內市場快速做大。
鮮面條含水量高于30%,口感勁道、麥香十足,不含添加劑,深受廣大百姓喜歡。近年來,鮮面市場占有量逐年提高, 目前規(guī)模已突破千億,預計2023年可達到1200億,產業(yè)空間足夠大,具備長期的持續(xù)增長性。在日本的鮮面類企業(yè)就已有4300多家,約是方便面企業(yè)的53倍。在未來,中國的鮮面也將是極具開發(fā)價值的“東方快餐”,必將支撐起餐飲業(yè)的半壁江山。
二.鮮面市場痛點及裝備發(fā)展情況
鮮面的主要應用場所是面館。
1.2021年初中國中式面館總量約為110萬家,營收規(guī)模突破3400億元,發(fā)展勢頭強勁。
2.伴隨資本的介入,“張拉拉”、“和府撈面”等連鎖面館快速成長,其中央廚房對面條的差異化和高端產品提出了更高需求。
3. 隨著年輕人消費心理的變遷,在鮮面條上獲得的慰藉不只是溫飽,還需建立在高效、美味與品質之上。
有數(shù)據(jù)顯示,26.8%的受訪者每天都吃面,42.1%的受訪者兩到三天吃一次面,我國吃面的群體巨大。在這個“產品為王”的時代,給消費者帶來“口感上的幸?!?,是面條產品的“終極目標”,顯然,無論是掛面、半干面以及缺乏工藝的鮮濕面是無法滿足的。
眼下國內的鮮面行業(yè)尚處于規(guī)模化的早期,目前多由鮮面作坊生產,常采用和面機、壓面機和切面機等分段式生產設備,占地面積較大,設備落后,無法保證產品口感和食品安全衛(wèi)生。鮮面行業(yè)內缺乏領導品牌,也導致制面設備行業(yè)發(fā)展緩慢,在制面工藝流程上沒有創(chuàng)新和突破。
目前我國的面館生產面條有三種方式:手制、自有設備生產、中央廚房或鮮面坊配送。手工制面口感好,但是依靠技藝精湛的制面師需要投入較高的培養(yǎng)成本,且會因制面效率無法滿足快節(jié)奏用餐需求。自有設備及中央廚房配送鏈供應的面條因缺乏工藝,面條不具備更高品質和差異化,難以滿足當下消費者日益挑剔的“胃口”,成為經營的最大痛點。
四.傳統(tǒng)手搟面制法
中國人對于“手搟面”賦予更多的家庭溫情。將水倒入面粉中,邊加水邊和面。然后需要用力的將面粉合成團,反復揉壓,再加上一定的醒面時間,再反復揉壓,直到將面團揉透。
進入搟面過程,用搟面杖將面團搟成厚度在2-3毫米時開始切面,切成面條后撒入干粉,就完成了手搟面的制作。然后面條放進滾水鍋里,文火煮上4分鐘,霎時香味四溢。面條晶瑩剔透,潤滑勁道,清香爽口,配以湯料,酸辣適宜,香甜美味。這樣一碗手搟面帶給我們的既有“口感上的幸?!?,還有甜蜜的回憶和家的味道。
五.烏冬面溯源和特點
在日本,烏冬面的傳統(tǒng)手工制法與我國的手搟面相似。烏冬面很多人認為源自日本,其實,日本面食文化起源于中國,“烏冬面”由日本空海法師在唐朝時期將制面工藝從中國傳入日本。
空海大師是日本佛教僧侶,日本佛教真言宗創(chuàng)始人。
于公元804年到達中國,在長安學習佛法,兩年后回到日本。而他帶回家鄉(xiāng)的不只有佛教唐密,還有面的制法,也就是現(xiàn)在的日本排名第一的烏冬面。
和一般面條相比烏冬面截面較粗,口感勁道爽滑且彈性十足,有“彈牙”的感覺,深受消費者的鐘愛。
自古以來,中國的面食文化博大精深,具有濃厚地域特色,品類繁多,而日本只有幾種面條品類,特別專注于烏冬面的工藝研發(fā),從和面、醒面、壓面、再醒面、搟面、切面等工序按照手工制面的技藝,呈現(xiàn)出與中國“手搟面”相似具有勁道爽滑、麥香濃郁口感的面。